表面兄弟还是真情实意?清朝与朝鲜建立"兄弟之盟"真实意义何在?

口口网 426 2

明清时期,在清朝的武力压迫下,朝鲜王朝与明朝虽然断绝了外交关系,但是明朝对朝鮮王朝的影响力并未结束。朝清间的外交关系正式建立之后,由于多重因素的作用,这种外交关系并不和睦,该阶段属于“不完全外交关系”阶段,清军入关之后,清朝首先根据实际需要,主动调整了对朝外交政策。

朝鲜王朝也依据国内外的形势的变化,对自己的对清朝外交政策也进行了适时调整。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朝清外交关系最终从“不完全外交关系”走向“完全外交关系”。

本文以朝 清外交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朝清间“不完全外交关系”的建立到最终走向“完全外交关系"的轨迹进行梳理,分析出影响朝清外交关系走向的因素。

总的说来,清朝与朝鲜的外交关系,是从表面关系走向真情实意的一个过程。

一.“表面关系”——朝清两国间相互试探的外交活动清军入关之后,尤其是孝宗成为朝鲜国王之后,朝清双方的关系呈现出与仁祖时期的不同特点。孝宗上台之后,采取的是与其父仁祖时期不同的对清政策。面对国内因为战争造成的经济难以恢复的现实,孝宗“巧妙”地抛岀北伐论并成功达到转移国内民众视线的目的。

北伐论也成为孝宗与清朝统治者进行各种利益交涉与利益平衡的工具。孝宗不断利用朝鲜国内的北伐论调给清朝造成的不安,来获得清朝的减免岁贡等利益。清朝的这种政策也是希望朝鲜国内保持稳定,不想在长江以南地区进行大规模战争的同时还要分心应对朝鲜的反清行动。

但是,当沙俄入侵中国的时候,孝宗又能够做到以自己的国家安全为重,并没有一味坚持北伐论,因此孝宗时期朝清关系呈现出双方互相试探的特点。

1.朝鲜国内对于清军征讨南明政权的反应

为了达到集中精力进行巩固统治的目的,仁祖后期清朝的实际执政者摄政王多尔衮釆取了许多措施缓和双方间这种由战争建立起来的外交关系。多尔衮执政时期所推行的释放朝鲜质子以及减免朝鲜岁贡的措施令饱受战乱之苦的仁祖国王逐渐放弃了对清朝的完全敌视政策,使朝清关系开始逐步缓和。

虽然仁祖之后即位的孝宗出于种种原因,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以及国家的安定而抛出北伐论,但是孝宗抛出北伐论更多的是从维护朝鲜王朝的国家利益及国王的统治地位出发。至于反清复明,则更像是一种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国家的稳定,以及同清朝争取更多利益而宣传的一种口号。

这点,从朝鲜国内对于清朝征讨由明朝遗臣以及宗室所建立的南明政权的反应就可以看出。

2.朝鲜两次助清进行罗禅征伐

丙子胡乱之后,清朝与朝鲜王朝签订了盟约,清朝暂时稳定了与朝鲜王朝间的关系,由于清朝的战略中心一直是击败明朝入主中原,所以清朝在丙子胡乱之后到清军入关这段时间内,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与明朝争夺中国统治权上。

自1634年,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死亡之后,漠南蒙古地区的大小部落顺应形势都归顺或者依附了皇太极。

皇太极则通过在漠南蒙古地区立法以及设立蒙古八旗等形式,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皇太极加强对漠南蒙古地区的控制是有深层次目的的,主要是利用漠南蒙古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明朝正北面的优势,利用新战法加速明朝灭亡。

皇太极

在漠南蒙古纳入清的统治范围之后,蒙古八旗的兵将就成为清发动对外战争的主要兵源。

面对这样的全国形势,清政府在多尔衮的指挥下,调集大量满洲、蒙古八旗的骑兵对他们进行征剿。清朝成功的巩固了新建立的政权,但是淸朝政治中心的转移使东北地区的清军大都被调往关内参加战争,因此导致东北地区兵力空虚。

清朝在整个东北地区的兵力部署己经降到了相当低的水平,例如1647年宁古塔地区仅有约170名清军驻守,根本无法有效抵御沙俄的侵扰。这也是日后沙俄侵扰中国之后清朝因势利导的就近向朝鲜王朝征调军队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这个时候,清朝是利用朝鲜来进行对内的统治,这个时候清朝和朝鲜的外交,是完全出于利益考虑的。

二.“真情实意”——英祖时期为什么对清朝外交政策越来越宽松英祖时期朝鲜王朝的对清政策,与以往相比更加积极与宽松。主要表现在这一时期随着燕行使臣从中国带回越来越多的代表当时先进文化的书籍以及西洋器物等物品,朝鲜国内掀起了一股北学清朝的思潮,这也是朝鮮王朝对清朝政策当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变。

众所周知,清军入关之后,当时的国王孝宗面对朝鮮国内百废待兴的实际情况,以及清朝对朝鲜王朝政策的转向,从最大限度为朝鲜王朝争取实际利益出发,提出了 “北伐论”。

虽然自孝宗开始的历代朝鲜国王都明白朝鲜王朝是不可能北伐中国,反清复明的,但是这毕竟是朝鲜王朝一项持续了几十年的国策。英祖时期兴起的北学论, 是朝鲜王朝君臣以及广大民众真切的意识到清朝己经完全成为中国的中央王朝。

1.朝鲜明确转变对清朝的政治立场

如前所述,朝鲜王朝是被动地与清朝建立起外交关系的,加之清朝是由被朝鲜王朝鄙视的满族所建,虽然双方有明确的外交关系,但是朝鲜王朝在对清朝的政治态度上,从仁祖时期开始就是二元制。

所谓二元制是指在在仁祖年间,存在朝、清、明三角关系时期,仁祖面对清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只能暗中与明朝联络,以此来报答明朝在壬辰倭乱当中对自己的再造之恩,但是还要维持与清朝间的外交关系。

明朝灭亡之后,朝鲜王朝虽然明确知晓明朝不可能复国,但是孝宗国王为了在政治与外交层面上达到制衡清朝的目的,并且也是为了朝鲜王朝能够通过清朝改变对朝外交政策来获得更大的实际利益而了 “北伐论”。“北伐论”成为清朝入关初期朝鮮王朝对清朝政治立场的代名词。

因为朝鲜王朝提出的“北伐论",清朝入关之后的历任皇帝为了展现自己“天朝上国”的实力,对朝鲜王朝实施非常友好的政策。

由于清朝的“友好”外交政策,孝宗之后的显宗、肃宗以及景宗都对清朝的友好政策进行了积极的回应。这几位国王虽然积极回应清朝的友好政策,并且也采取了对清朝的友好外交政策,却没有一个人公开表示转变朝鲜王朝的对清朝政治态度。

即使修建了大报坛的肃宗也没有明确表示改变朝鮮王朝对清朝的“北伐论”。英祖公开转变对清朝的政治态度,对朝鲜认识可以起到一定舆论导向作用。

三.英祖时期的政策英祖时期,朝鲜国内兴起了一股北学清朝的风气,即“北学论”。主张与支持北学论的人被称为“北学派”。北学派主张学习中国即清朝先进的文化水平、发达的农业生产技术、大力发展并学习清朝先进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并积极发展商业,从而使朝鲜王朝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

仁宗

英祖时期提倡北学论的代表人物洪大容就曾经跟随朝鲜使团访问清朝。洪大容在清朝访问期间接触了不少清朝的文人以及各个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士。洪大容还亲身感受了清朝当时的西洋科学水平。通过在清朝的见闻,洪大容意识到由于清朝对于中国历代的思想文化采取兼容并蓄的融合,才造就了清朝当时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经济社会的繁荣发达。

与此相反,清军入关之后,由于义理派所主张的坚持程朱理学,鄙视清朝为蛮夷的主张长期在朝鲜国内的思想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使历任国王虽有与清朝发展友好关系以及向清朝学习的愿望,却无法公开实施。

洪大容很敏锐地意识到义理派所主张的程朱理学思想已经成为阻碍朝鲜王朝向清朝学习先进文化与生产方式的一大障碍,因此必须要革新这种在朝鲜国内长期存在的传统华夷观念。

洪大容为了改变这种传统华夷观念提出了 “科学的世界观、开放的学问观、相对的文化观”的论点来批驳朝鲜国内义理派的观点。英祖意识到洪大容的主张有利于朝鲜 王朝改变对清朝认识,因此英祖对洪大容的主张釆取了支持的态度。

英祖虽然没有对洪大容的主张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但是英祖却一直坚持向清朝派遣使团,并且还尽量增加使团的随员人数,以使更多的朝鲜人能够亲身感受到清朝在文化生产与经济发展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英祖对于北学派的支持,促进了朝鲜国内在思想上对清认识的统一,这项举措促进了朝鲜人民对清朝认知的改变。

洪大容

可以说英祖的这一时期,清朝与朝鲜的外交是“真情实意”的,是出于对彼此双方的利益考虑所制定出来的外交政策。这在一时期,清朝与朝鲜的外交也终于正式的确立了起来。

四.结语朝鲜王朝与清朝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纵观朝鲜王朝五百余年的历史可以看出,与中国明清两朝间的交往一直是朝鲜王朝对外关系当中的核心。朝鲜王朝与清朝间的外交关系从建立到最终走向正轨,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朝清两国间从建立“不完全外交关系",到最终走向正常的“完全外交关系”,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这些因素,不仅包括两国自身因素,甚至还包括同一时期影响东北亚地区发展的其他因素。

参考文献:

《清史稿》

标签: 真情实意 兄弟 朝鲜 清朝 何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